《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版本复杂,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他说:《山海经》这本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益与伯翳等人区分万物的本质,写出了《山海经》。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夏革回答汤的疑问,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产,此外还有怪异之物,这和《山海经》记载地理、特产以及怪物的写法相似。同时,《列子》中又说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时亲眼见过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因此,这种说法就影响到刘歆以上的论断。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大约是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 宋人胡应麟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
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五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俗。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使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就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到清人编《四库全书》 ,则说其"侈谈神怪 , 百无一真, 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 ,未为允也",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
文献结构
结构内容《山海经》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由主要由《山经》与《海经》两部分组成,并又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
所属 | 组成部分 | 组成介绍 |
---|---|---|
山经 | 五藏山经 | 主要纪录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其中亦叙写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
海经 | 海外经 | 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的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 |
海内经 | 主要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 |
大荒经 | 主要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 |
《山海经》各个篇章分别为:
所属 | 篇章 | ||||
---|---|---|---|---|---|
五藏山经 | 南山经 | 西山经 | 北山经 | 东山经 | 中山经 |
海外经 | 海外南经 | 海外西经 | 海外北经 | 海外东经 | / |
海内经 | 海内南经 | 海内西经 | 海内北经 | 海内东经 | |
大荒经 | 大荒东经 | 大荒南经 | 大荒西经 | 大荒北经 | 海内经 |
《山海经》文本内部呈现为平面铺排式的网络状,根据结构性质,可分为三个层级:
一级结构一级结构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话历史。
二级结构二级结构即《山经》和《海经》的下位层次,其结构安排规律为:
所属 | 结构安排 |
---|---|
山经 | 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中次五——中次九 |
南次二——西次二——北次二——东次二——中次二——中次六——中次十 | |
南次三——西次三——北次三——东次三——中次三——中次七——中次十一 | |
西次四——东次四——中次四——中次八——中次十二 | |
海经 | 海外南——海外西——海外北——海外东 |
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东 | |
大荒东——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 |
三级结构是各经以内部的线索进行展述:
所属 | 叙述方式 | |||
---|---|---|---|---|
山经 | 以叙山西由一点为核心,一次向外展开,呈辐射状形成叙事层面。先确定南、西、北、东、中山,然后分别以每一山之首作为叙述原点,有次及彼,由原点再设分原点,四面环状外向延展,中间和结尾还有小结,从而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叙述网络。 | |||
海经 | 海外经 | 海外南经 | 在叙述的形式上去掉了关联词,同时在结构框架上,分“海外”、“海内”、“大荒”三个部分,然后根据方位南、西、北、东进行国与神人、物产、习俗特点的叙述。 | 取西南角到东南角,叙述采取中心辐方式,即先以灭蒙鸟为中心,依次向西南东南、东、东南、东、南、南辐射。其余除临时改换中心为厌火国外,都以赤水为中心,一连向东辐射。 |
海外西经 | 取西南角至西北角,以结匈国为起点,除一处折向东外,其它17处皆向北延伸。 | |||
海外北经 | 以长股国为起点,向东延伸,取东北至西北角。 | |||
海外东经 | 以<镸差>丘为起点,向北延伸,取东南至东北角。 | |||
海内经 | 海内南经 | 以闽为起点,取位海内地区东南角以西,多向西、西北延伸。 | ||
海内西经 | 以贰负被拘禁的疏属山为起点,取海内地区西南角以北。 | |||
海内北经 | 以蛇巫山为起点,取海内西北角以东。 | |||
海内东经 | 以流沙为起点,取东北角以南地区。 | |||
大荒经 | 为东海海外、南海之外、西北海之外、东北海之外,最后是《海内经》取位东海之内的地区。 |
山丘
所属 | 记载山系 | ||||
---|---|---|---|---|---|
南山经 | 南山一经 | 招摇山 | 堂庭山 | 猨翼山 | 杻阳山 |
柢山 | 亶爰山 | 基山 | 青丘山 | ||
箕尾山 | / | ||||
南次二经. | 柜山 | 长右山 | 尧光山 | 羽山 | |
瞿父山 | 句余山 | 浮玉山 | 成山 | ||
会稽山 | 夷山 | 仆勾山 | 咸阴山 | ||
洵山 | 虖勺山 | 区吴山 | 鹿吴山 | ||
漆吴山 | / | ||||
南次三经 | 天虞山 | 祷过山 | 丹穴山 | 发爽山 | |
旄山尾 | 育遗 | 非山首 | 阳夹山 | ||
灌湘山 | 鸡山 | 令丘山 | 中谷 | ||
仑者山 | 禺槀山 | 南禺山 | / | ||
西山经 | 西山一经 | 钱来山 | 松果山 | 太华山 | 小华山 |
符禺山 | 石脆山 | 英山 | 竹山 | ||
浮山 | 羭次山 | 时山 | 南山 | ||
大时山 | 嶓冢山 | 天帝山 | 臯涂山 | ||
黄山 | 翠山 | 騩山 | / | ||
西次二经 | 钤山 | 泰冒山 | 数历山 | 高山 | |
女床山 | 龙首山 | 鹿台山 | 鸟危山 | ||
小次山 | 大次山 | 薰吴山 | 㕄阳山 | ||
众兽山 | 皇人山 | 中皇山 | 西皇之山 | ||
莱山 | / | ||||
西次三经 | 崇吾山 | 长沙山 | 不周山 | 峚山 | |
钟山 | 泰器山 | 槐江山 | 昆仑山 | ||
乐游山 | 嬴母山 | 玉山 | 轩辕丘 | ||
积石山 | 长留山 | 章莪山 | 阴山 | ||
符惕山 | 三危山 | 騩山 | 天山 | ||
泑山 | 翼望山 | / | |||
西次四经 | 阴山 | 劳山 | 罢父山 | 中山 | |
鸟山 | 上申山 | 诸次山 | 号山 | ||
盂山 | 白於山 | 申首山 | 泾谷山 | ||
刚山 | 刚山尾山 | 英鞮山 | 中曲山 | ||
邽山 | 鸟鼠同穴山 | 崦嵫山 | / | ||
北山经 | 北山一经 | 单狐山 | 求如山 | 带山 | 谯明山 |
涿光山 | 虢山 | 虢山尾山 | 丹熏山 | ||
石者山 | 边春山 | 蔓联山 | 单张山 | ||
灌题山 | 潘侯山 | 小咸山 | 大咸山 | ||
敦薨山 | 少咸山 | 狱法山 | 北岳山 | ||
浑夕山 | 北单山 | 罴差山 | 北鲜山 | ||
堤山 | / | ||||
北次二经 | 管涔山 | 少阳山 | 县雍山 | 狐岐山 | |
白沙山 | 尔是山 | 狂山 | 诸余山 | ||
敦头山 | 钩吾山 | 北嚣山 | 梁渠山 | ||
姑灌山 | 湖灌山 | 洹山 | 敦题山 | ||
北次三经 | 归山 | 龙侯山 | 马成山 | 咸山 | |
天池之山 | 阳山 | 贲闻山 | 王屋山 | ||
教山 | 孟门山 | 平山 | 京山 | ||
虫尾山 | 彭毗山 | 小侯山 | 泰头山 | ||
轩辕山 | 谒戾山 | 沮洳山 | 神囷山 | ||
发鸠山 | 少山 | 锡山 | 景山 | ||
题首山 | 绣山 | 松山 | 敦与山 | ||
柘山 | 维龙山 | 白马山 | 空桑山 | ||
泰戏山 | 石山 | 童戎山 | 高是山 | ||
陆山 | 沂山 | 燕山 | 饶山 | ||
乾山 | 伦山 | 碣石山 | 雁门山 | ||
帝都山 | 錞于毋逢山 | / | |||
东山经 | 东山一经 | 樕《朱{虫虫]》山 | 藟山 | 栒状山 | 勃垒山 |
番条山 | 姑儿山 | 高氏山 | 岳山 | ||
犲山 | 独山 | 泰山 | 竹山 | ||
东次二经 | 空桑山 | 曹夕山 | 峄皋山 | 葛山尾山 | |
葛山首山 | 余峨山 | 杜父之山 | 耿山 | ||
卢其山 | 姑射山 | 北姑射山 | 南姑射山 | ||
碧山 | 缑氏山 | 姑逢山 | 凫丽山 | ||
䃌山 | / | ||||
东次三经 | 尸胡之山 | 岐山 | 诸钩之山 | 中父之山 | |
胡射之山 | 孟子之山 | 跂踵山 | 踇隅山 | ||
无皋山 | / | ||||
东次四经 | 北号山 | 旄山 | 东始山 | 女烝山 | |
钦山 | 子桐山 | 剡山 | 太山 | ||
中山经 | 中山一经 | 甘枣山 | 历儿山 | 渠猪山 | 葱聋山 |
涹山 | 脱扈山 | 金星山 | 橿谷山 | ||
泰威山 | 吴林山 | 牛首山 | 霍山 | ||
合谷山 | 阴山 | 鼓镫山 | / | ||
中次二经 | 煇诸山 | 发视山 | 豪山 | 鲜山 | |
阳山 | 昆吾山 | 葌山 | 独苏山 | ||
蔓渠之山 | / | ||||
中次三经 | 敖岸山 | 青要山 | 騩山 | 宜苏山 | |
和山 | / | ||||
中次四经 | 鹿蹄山 | 扶猪山 | 厘山 | 箕尾山 | |
柄山 | 白边山 | 熊耳山 | 牡山 | ||
讙举山 | / | ||||
中次五经 | 苟床山 | 首山 | 县斸山 | 葱聋山 | |
条谷山 | 超山 | 成候山 | 朝歌山 | ||
槐山 | 历山 | 尸山 | 良馀山 | ||
蛊尾山 | 升山 | 阳虚山 | / | ||
中次六经 | 平缝山 | 缟羝山 | 廆山 | 瞻诸山 | |
娄涿山 | 白石山 | 榖山 | 密山 | ||
长石山 | 傅山 | 橐山 | 常烝山 | ||
夸父山 | 阳华山 | / | |||
中次七经 | 休与山 | 鼓钟山 | 苦山 | 堵山 | |
放皋山 | 大蜚山 | 半石山 | 少室山 | ||
泰室山 | 讲山 | 婴梁山 | 浮戏之山 | ||
少陉山 | 太山 | 末山 | 役山 | ||
敏山 | 大騩山 | / | |||
中次八经 | 景山 | 荆山 | 骄山 | 女几山 | |
宜诸山 | 纶山 | 陆陒山 | 光山 | ||
岐山 | 铜山 | 美山 | 大尧山 | ||
灵山 | 龙山 | 衡山 | 石山 | ||
若山 | 彘山 | 玉山 | 灌山 | ||
仁举山 | 师每山 | 琴鼓山 | / | ||
中次九经 | 女几山 | 岷山 | 崃山 | 崌山 | |
高梁山 | 蛇山 | 鬲山 | 隅阳山 | ||
岐山 | 勾檷山 | 风雨山 | 玉山 | ||
熊山 | 騩山 | 葛山 | 贾超山 | ||
中次十经 | 首阳山 | 虎尾之山 | 繁缋山 | 勇石山 | |
复州山 | 楮山 | 又原山 | 涿山 | ||
丙山 | / | ||||
中次十一经 | 翼望山 | 朝歌山 | 帝囷山 | 视山 | |
前山 | 丰山 | 兔床山 | 皮山 | ||
瑶碧山 | 支离山 | 祑<⺮周>山 | 堇理山 | ||
依轱山 | 即谷山 | 鸡山 | 高前山 | ||
游戏山 | 从山 | 婴䃌山 | 毕山 | ||
乐马山 | 葴山 | 婴山 | 虎首山 | ||
婴侯山 | 大孰山 | 卑山 | 倚帝山 | ||
鲵山 | 雅山 | 宣山 | 衡山 | ||
丰山 | 妪山 | 鲜山 | 章山 | ||
大支山 | 区吴山 | 声匈山 | 大騩山 | ||
踵臼山 | 历石山 | 求山 | 丑阳山 | ||
奥山 | 服山 | 杳山 | 几山 | ||
中次十二经 | 篇遇山 | 云山 | 龟山 | 丙山 | |
风伯山 | 夫夫山 | 洞庭山 | 暴山 | ||
即公山 | 尧山 | 江浮山 | 真陵山 | ||
阳帝山 | 柴桑山 | 荣余山 | / | ||
海外南经 | 南山 | 昆仑虚 | 狄山(汤山) | ||
海外西经 | 大运山 | 登葆山 | 穷山 | ||
海外北经 | 钟山 | 昆仑山 | 禹所积石山 | 务隅山 | |
平丘 | / | ||||
海外东经 | 朝阳谷 | 汤谷 | / | ||
海内南经 | 三天子鄣山 | 苍梧山 | 丹山 | 高山 | |
海内西经 | 疏属山 | 雁门山 | 黑水山 | 昆仑山 | |
禹积石山 | '/ | ||||
海内北经 | 蛇巫山(龟山) | 昆仑虚 | 阳污山 | 凌门山 | |
长白山 | / | ||||
海内东经 | 昆仑虚 | 流沙 | 白玉山 | 苍梧山 | |
都州 | 琅邪台 | 曼山 | 高山 | ||
三天子都山 | 余山 | 鲋鱼山 | 崆峒山 | ||
少室山 | 天息山 | 长城北山 | 鸟鼠同穴山 | ||
蜀山 | 聂都山 | 井陉山 | 共山 | ||
大荒东经 | 甘山 | 皮母地丘 | 大言山 | 波谷山 | |
潏山 | 合虚山 | 东口山 | 大阿山 | ||
明星山 | 鞠陵于天山 | 东极山 | 离蝥山 | ||
招摇山 | 孽摇頵羝山 | 温源谷(汤谷) | 猗天苏门山 | ||
綦山 | 摇山 | 䰝山 | 门户山 | ||
待山 | 壑明俊疾山 | 流波山 | / | ||
大荒南经 | 阿山 | 泛天山 | 荣山 | 巫山 | |
不庭山 | 成山 | 不姜山 | 贾山 | ||
言山 | 登备山 | 恝恝山 | 隗山 | ||
尾山 | 翠山 | 去痓山 | 重阴山 | ||
融天山 | 蜮山 | 宋山 | 㱙涂山 | ||
云雨山 | 苕山 | 宗山 | 姓山 | ||
壑山 | 陈州山 | 东州山 | 白水山 | ||
岳山 | 申山 | 盖犹山 | 南类山 | ||
大荒西经 | 不周山 | 湿山 | 幕山 | 大泽之长山 | |
方山 | 芒山 | 桂山 | 榣山 | ||
丰沮玉门山 | (西)王母之山 | 壑山 | 海山 | ||
龙山 | 桃山 | 虻山 | 桂山 | ||
于土山 | 弇州山 | 江山 | 日月山 | ||
玄丹山 | 鏖鏊钜山 | 巫山 | 壑山 | ||
金门山 | 昆仑丘 | 炎头山 | 常阳山 | ||
州山 | 章山 | 巫山 | 大荒山 | ||
偏句山 | 常羊山 | / | |||
大荒北经 | 附禺山 | 卫丘 | 不咸山 | 鲧攻程州山 | |
衡天山 | 先民山 | 禹所积石山 | 阳山 | ||
顺山 | 北极天柜山 | 成都载天山 | 昆仑山 | ||
岳山 | 不句山 | 系昆山 | 钟山 | ||
融夫山 | 齐州山 | 君山 | 鬵山 | ||
鲜野山 | 鱼山 | 章山 | 衡石山 | ||
九阴山 | 泂野山 | 章尾山 | / | ||
海内经 | 淮山 | 不死山 | 华山 | 青山 | |
肇山 | 灵山 | 唐丘 | 叔得丘 | ||
孟盈丘 | 昆吾丘 | 黑白丘 | 赤望丘 | ||
参卫丘 | 武夫丘 | 神民丘 | 遂山 | ||
衡山 | 菌山 | 桂山 | 三天子都山 | ||
苍梧丘 | 九嶷山 | 蛇山 | 不距山 | ||
幽都山 | / |
水泽
所属 | 记载水泽 | ||||
---|---|---|---|---|---|
南山经 | 南山一经 | 西海 | 丽𪊨水 | 怪水 | 宪翼水 |
英水 | 翼泽 | 汸水 | 淯水 | ||
南次二经. | 英水 | 赤水 | 具区(太湖) | 苕水 | |
䦠水 | 虖水 | 列涂 | 淏水 | ||
洵水 | 阏泽 | 滂水 | 鹿水 | ||
泽更水 | 东海 | / | |||
南次三经 | 泿水 | 南海(渤海) | 黑水 | 佐水 | |
西山经 | 西山一经 | 濩水 | 渭水 | 符禺水 | 灌水 |
禺水 | 招水 | 竹水 | 洛水 | ||
漆水 | 逐水 | 丹水 | 涔水 | ||
清水 | 汉水 | 沔水 | 嚣水 | ||
汤水 | 蔷水 | 诸资水 | 涂水 | ||
集获水 | 盼水 | 西海(青海湖畔) | 凄水 | ||
西次二经 | 洛水 | 黄河 | 楚水 | 渭水 | |
泾水 | 渭水 | 苕水 | 鸟危水 | ||
皇水 | 赤水 | / | |||
西次三经 | 黄河 | 䍃泽 | 䗡渊 | 泚水 | |
泑水 | 泑泽 | 丹水 | 稷泽 | ||
观水 | 西海 | 东海 | 丘时水 | ||
大泽 | 瑶池 | 无达 | 赤水 | ||
汜水 | 洋水 | 丑涂水 | 黑水 | ||
桃水 | 洵水 | 浊浴水 | 蕃泽 | ||
英水 | / | ||||
西次四经 | 阴水 | 弱水 | 洛河 | 洱水 | |
区水 | 黄河 | 辱水 | 汤水 | ||
诸次水 | 端水 | 生水 | 洛水 | ||
渭河 | 夹水 | 申水 | 泾水 | ||
渭水 | 刚水 | 涴水 | 陵羊泽 | ||
濛水 | 洋水 | 滥水 | 汉水 | ||
苕水 | / | ||||
北山经 | 北山一经 | 漨水 | 水 | 滑水 | 诸<卤比>水 |
彭水 | 芘湖水 | 谯明水 | 黄河 | ||
嚣水 | 伊水 | 鱼水 | 熏水 | ||
棠水 | 泚水 | 杠水 | 栎水 | ||
匠韩水 | 泑泽 | 边水 | 敦薨水 | ||
敦水 | 雁门水 | 瀤泽水 | 敦水 | ||
诸怀水 | 鲜水 | 涂吾水 | 隄水 | ||
泰泽 | / | ||||
北次二经 | 汾水 | 黄河 | 酸水 | 晋水 | |
胜水 | 鲔水 | 浮水 | 诸余水 | ||
旄水 | 印泽 | 涔水 | 邛泽 | ||
湖灌水 | 渤海 | 北海 | / | ||
北次三经 | 决决水 | 黄河 | 条菅水 | 长泽 | |
渑水 | 留水 | <氵联>水 | 泰泽 | ||
教水 | 盐贩泽 | 少泽 | 平水 | ||
高水 | 丹水 | 薄水 | 黄泽 | ||
蚤林水 | 肥水 | 床水 | 明漳水 | ||
共水 | 虖沱 | 丹林水 | 婴侯水 | ||
汜水 | 濝水 | 黄水 | 洹水 | ||
滏水 | 欧水 | 漳水 | 清漳水 | ||
浊漳水 | 牛首水 | 景水 | 海泽 | ||
洧水 | 阳水 | 溹水 | 泰陆水 | ||
泜水 | 彭水 | 槐水 | 泜泽 | ||
历聚水 | 肥水 | 皋泽 | 敞铁水 | ||
木马水 | 空桑水 | 溇水 | 濩濩水 | ||
鲜乎水 | 皋涂水 | 溇液水 | 滋水 | ||
滱水 | 𨜰水 | 般水 | 燕水 | ||
历虢水 | 伦水 | 绳水 | 浴水 | ||
东山经 | 东经一经 | 食水 | 湖水 | 𣲵水 | 减水 |
姑儿水 | 诸绳水 | 泺水 | 济水 | ||
末涂水 | 沔水 | 环水 | 汶水 | ||
激水 | 娶檀水 | / | |||
东次二经 | 食水 | 湣泽 | 峄皋水 | 激女水 | |
澧水 | 余泽 | 杂余水 | 黄水 | ||
沙水 | 涔水 | 原水 | 䃌水 | ||
东次三经 | 碧阳 | 深泽 | 幼海 | / | |
东次四经 | 苍体水 | 展水 | 泚水 | 石膏水 | |
鬲水 | 师水 | 皋泽 | 子桐水 | ||
余如泽 | 钩水 | 涝水 | / | ||
中山经 | 中山一经 | 共水 | 甘枣水 | 黄河 | 渠猪水 |
劳水 | 潏水 | / | |||
中次二经 | 即鱼水 | 伊水 | 鲜水 | 阳水 | |
葌水 | 洛水 | / | |||
中次三经 | 畛水 | 正回水 | 黄河 | / | |
中次四经 | 甘水 | 洛水 | 虢水 | 滽滽水 | |
伊水 | 滔雕水 | 浮濠水 | 玄扈水 | ||
中次五经 | 尸水 | 余水 | 黄河 | 乳水 | |
洛水 | 龙余水 | 黄酸水 | 玄扈水 | ||
中次六经 | 交觞水 | 洛水 | 㴬水 | 瞻水 | |
陂水 | 惠水 | 涧水 | 谷水 | ||
爽水 | 豪水 | 共水 | 厌染水 | ||
橐水 | 黄河 | 潐水 | 菑水 | ||
湖水 | 杨水 | 𦁎姑水 | 门水 | ||
中次七经 | 明水 | 伊水 | 狂水 | 来需水 | |
休水 | 汜水 | 黄河 | 器难水 | ||
太水 | 役水 | 承水 | 末水 | ||
中次八经 | 雎水 | 长江 | 漳水 | 洈水 | |
中次九经 | 洛水 | 江水(长江支流) | 大江(长江) | 蒲𪈘水 | |
徐水 | 减水 | 宜余水 | / | ||
中次十一经 | 湍水 | 济水 | 贶水 | 汉水 | |
<氵无>水 | 荥水 | 帝囷水 | 帝台浆 | ||
帝苑水 | 瀙水 | 汝水 | 杀水 | ||
鲵水 | 澧水 | 沦水 | 皋水 | ||
求水 | 奥水 | / | |||
海外南经 | 青水 | 赤水 | 寿华泽 | / | |
海外北经 | 大泽 | 黄河 | / | ||
海外东经 | 东海 | / | |||
海内南经 | 郁水 | 湘陵 | 湘水 | 弱水 | |
海内西经 | 大泽 | 汉水 | 赤水 | 渤海(水名) | |
洋水 | 黑水 | 海(水名) | 弱水 | ||
青水 | / | ||||
海内北经 | 列水 | ||||
海内东经 | 渤海 | 岷水 | 南江 | 庐江 | |
长江 | 淮水 | 湘水 | 洞庭湖 | ||
汉江 | 濛水 | 温水 | 黄河 | ||
颖水 | 汝水 | 泾水 | 渭水 | ||
白水 | 沅水 | 赣水 | 泗水 | ||
东海 | 郁水 | 南海 | 肄水 | ||
潢水 | 洛水 | 汾水 | 沁水 | ||
济水 | 潦水 | 虖沱水 | 漳水 | ||
大荒东经 | 东海 | 杨水 | 融水 | / | |
大荒南经 | 赤水 | 荣水 | 黑水 | 汔水 | |
澧水 | 漂水 | 青水 | 白水 | ||
甘水 | / | ||||
大荒西经 | 寒暑水 | 赤水 | 西海(水名) | 黄河 | |
三淖 | 孟翼攻颛顼池 | 黑水 | / | ||
大荒北经 | 黄河 | 封渊 | 沈渊 | 济水 | |
顺水 | 黑水 | / | |||
海内经 | 东海 | 西海 | 黑水 | 青水 | |
若水 | 北海 | 蛇水 | 长江 |
方国
所属 | 记载方国 | ||||
---|---|---|---|---|---|
海外经 | 海外南经 | 结匈国 | 羽民国 | 讙头国 | 厌火国 |
三苗国 | 臷民国 | 贯匈国 | 交胫国 | ||
歧舌国 | 三首国 | 周饶国 | 长臂国 | ||
海外西经 | 三身国 | 一臂国 | 奇肱国 | 丈夫国 | |
巫咸国 | 女子国 | 轩辕国 | 白民国 | ||
肃慎国 | 长股国 | / | |||
海外北经 | 无䏿国 | 一目国 | 柔利国 | 深目国 | |
无肠国 | 聂耳国 | 博父国 | 拘缨国 | ||
大踵国 | / | ||||
海外东经 | 大人国 | 君子国 | 青丘国 | 黑齿国 | |
雨师妾国 | 玄股国 | 毛民国 | 劳民国 | ||
海内经 | 海内南经 | 伯虑国 | 离耳国 | 雕题国 | 北句国 |
枭阳国 | 氐人国 | 匈奴国 | 开题国 | ||
列人国 | / | ||||
海内西经 | 流黄酆氏国 | 东胡国 | 夷人国 | 貊国 | |
海内北经 | 犬封国 | 鬼国 | 林氏国 | 盖国 | |
朝鲜国 | 射姑国 | / | |||
海内东经 | 大夏国 | 竖沙国 | 居繇国 | 月氏国 | |
大荒经 | 大荒东经 | 少昊国 | 大人国 | 小人国 | 蔿国 |
中容国 | 君子国 | 司幽国 | 白民国 | ||
赢土国 | 青丘国 | 黑齿国 | 夏州国 | ||
盖余国 | 玄股国 | 困民国 | 埙民国 | ||
月母国 | / | ||||
大荒南经 | 三身国 | 季禺国 | 羽民国 | 卵民国 | |
盈民国 | 不死国 | 季厘国 | 臷民国 | ||
凿齿国 | 蜮民国 | 焦侥国 | 颛顼国 | ||
鼬姓国 | 张宏国 | 驩头国 | 羲和国 | ||
大荒西经 | 淑士国 | 白氏国 | 长胫国 | 西周国 | |
先民国 | 北狄国 | 女子国 | 丈夫国 | ||
轩辕国 | 寒荒国 | 寿麻国 | 盖山国 | ||
互人国 | / | ||||
大荒北经 | 胡不与国 | 肃慎国 | 大人国 | 叔歜国 | |
北齐国 | 毛民国 | 儋耳国 | 无肠国 | ||
深目民国 | 中䡢国 | 赖丘国 | 犬戎国 | ||
海内经 | 朝鲜国 | 天毒国 | 壑市国 | 氾叶国 | |
朝云国 | 司彘国 | 禺中国 | 列襄国 | ||
盐长国 | 巴国 | 流黄辛氏国 | 朱卷国 | ||
钉灵国 | / |
动物
所属 | 记载动物 | ||||
---|---|---|---|---|---|
山经 | 南山经 | 狌狌 | 鹿蜀 | 旋龟 | 鯥 |
类 | 猼訑 | 尚鸟 | 九尾狐 | ||
灌灌 | 赤鱬 | 狸力 | 鴸鸟 | ||
长右 | 猾褱 | 彘 | 羊患 | ||
蛊雕 | 瞿如 | 虎蛟 | 凤凰 | ||
鱄鱼 | 颙鸟 | / | |||
西山经 | 羬羊 | 螐渠 | 肥蜰 | 赤鷩 | |
葱聋 | 鴖 | 鳢鱼 | 肥遗 | ||
豪彘 | 嚣 | 橐 | 溪边 | ||
栎 | 玃如 | 数斯 | 𤛎 | ||
鹦鹉 | 鸓 | 鸾鸟 | 凫徯 | ||
朱厌 | 多罗罗 | 举父 | 蛮蛮 | ||
钦鵧 | 文鳐鱼 | 土蝼 | 钦原 | ||
鹑鸟 | <鱼骨>鱼 | 狡 | 胜遇 | ||
狰 | 毕文 | 天狗 | 𢕟𢓨 | ||
鸱 | 讙 | 鵸余 | 当扈 | ||
白狼 | 白虎 | 白鹿 | 白雉 | ||
白翟 | 鸮 | 冉遗鱼 | 駮 | ||
蠃鱼 | 鳋鱼 | <上如下鱼>魮之鱼 | 孰湖 | ||
北山经 | 滑鱼 | 水马 | 驩疏 | 儵鱼 | |
何罗之鱼 | 孟槐 | 鰼鰼 | 多寓 | ||
耳鼠 | 孟极 | 幽鴳 | 足訾 | ||
诸犍 | 白鵺 | 那父 | 竦斯 | ||
旄牛 | 长蛇 | 窥窳 | 䲃鱼 | ||
山<犭军> | 诸怀 | 鮨鱼 | 肥遗 | ||
狕 | 鮆鱼 | <马孛>马 | 狍鸮 | ||
独<犭谷> | 𪄀<冒鸟> | 居暨 | 嚣 | ||
<马军> | <贲鸟> | 人鱼 | 天马 | ||
鶌鶋 | 飞鼠 | 领胡 | 象蛇 | ||
<鱼臽>父之鱼 | 酸与 | 鸪 | 黄鸟 | ||
精卫 | 獂 | 罴 | / | ||
东山经 | 鳙鳙之鱼 | 从从 | 呰鼠 | 箴鱼 | |
螽槦 | 狪狪 | 軨軨 | 珠鳖鱼 | ||
犰狳 | 朱獳 | 鵹鹕 | 獙獙 | ||
獙獙 | 獙獙 | 絜钩 | 鮯鮯之鱼 | ||
精精 | 猲狙 | 鬿雀 | 鱃鱼 | ||
茈鱼 | 薄鱼 | 当康 | <鱼骨>鱼 | ||
蜚 | / | ||||
中山经 | 豪鱼 | 飞鱼一 | 朏朏 | 鸣蛇 | |
化蛇 | 蠪蚔 | 马腹 | 夫诸 | ||
鴢 | 飞鱼二 | 犀渠 | <犭颉> | ||
<鸟大> | 鸰<要鸟> | 旋龟 | 修辟之鱼 | ||
文文 | 三足龟 | 鯩鱼 | 䲢鱼 | ||
䱱鱼 | 夔牛 | 窃脂 | <犭也>狼 | ||
跂踵 | 雍和 | 鸩 | 婴勺 | ||
青耕 | 獜 | 狙如 | <犭多> | ||
梁渠 | <鸟只> | 鵌 | 闻獜 | ||
蛫 | / | ||||
海经 | 海外南经 | 比翼 | 毕方 | / | |
海外西经 | 灭蒙 | 黄马虎文 | 奇肱之鸟 | 䳐鸟 | |
乘黄 | / | ||||
海外北经 | 騊駼 | 驳 | 蛩蛩 | 罗罗 | |
海外南经 | 兕 | 犀牛 | 巴蛇 | / | |
旄马 | 孟鸟 | / | |||
海内北经 | 三青鸟 | 吉量 | 如犬 | 穷奇 | |
大蜂 | 朱蛾 | 蟜 | 阘非 | ||
环狗 | 袜 | 驺吾 | 陵鱼 | ||
大荒东经 | 五采之鸟 | 夔 | / | ||
大荒南经 | 䟣踢 | 双双 | / | ||
大荒西经 | 黄兽 | 狂鸟 | 凰鸟 | 鸾鸟 | |
凤鸟 | 大鵹 | 少鵹 | 青鸟 | ||
青鴍 | 黄鷔 | 青鸟 | 黄鸟 | ||
屏蓬 | 比翼鸟 | 白鸟 | 天犬 | ||
青蛇 | 鱼妇 | 鸀鸟 | / | ||
大荒北经 | 琴虫 | 麈 | 猎猎 | 戎宣王尸 | |
海内经 | 鸾鸟 | 凤鸟 | 蠕蛇 | 窫窳 | |
猩猩 | 黑蛇 | 菌狗 | 翠鸟 | ||
孔雀 | 翳鸟 | 玄鸟 | 黑蛇 | ||
黑豹 | 黑虎 | 黑狐 | / |
人神
所属 | 记载神人、山神、奇人 | ||||
---|---|---|---|---|---|
山经 | 南山经 | 龙首鸟身神 | 龙身鸟头 | 龙身人面神 | / |
西山经 | 羭次山神 | 人面马身神 | 人面牛身神 | 钟山山神 | |
鼓 | 钦 <丕鸟> | 葆江 | 黄帝 | ||
英招 | 牛形二首八脚马 尾山神 | 陆吾 | 长乘 | ||
西王母 | 白帝少昊 | 江疑 | 耆童 | ||
帝江 | 羊面人身神 | 神𩳁 | / | ||
北山经 | 人面蛇身神 | 女娃(精卫) | 炎帝 | 马身人面神 | |
猪身山身 | 猪身八腿蛇尾山神 | / | |||
东山经 | 人身龙首山神 | 兽身人面山神 | 羊角人身山神 | / | |
中山经 | 薄山山神 | 人面鸟身山神 | 黄帝 | 䰠 | |
武罗 | 泰逢 | 熏池 | 升山山神 | ||
骄虫 | 西岳华山山神 | 帝台 | 女尸(媱姬) | ||
天愚神 | 猪身人面山神 | 人面三首山神 | 𧕦围 | ||
计蒙 | 涉𧕦 | 马身龙首山神 | 龙首人面山神 | ||
耕父 | 于儿 | 尧帝两个女儿( 娥皇、女英) | 鸟身龙首山神 | ||
大禹 | / | ||||
海经 | 海外南经 | 十六神人 | 黄帝 | 后羿 | 尧 |
祝融 | / | ||||
海外西经 | 启 | 刑天 | 黄帝 | 女祭 | |
女戚 | 女丑 | 蓐收 | |||
海外北经 | 烛阴 | 共工 | 相柳 | 大禹 | |
夸父 | 颛顼 | 禺强 | / | ||
海外东经 | 奢比尸 | 天吴 | 竖亥 | 句芒 | |
海内南经 | 舜 | 孟涂 | / | ||
海内西经 | 贰负 | 危 | 后稷 | / | |
海内北经 | 西王母 | 贰负 | 据比 | 尧 | |
喾 | 丹朱 | 舜夷 | 冰 | ||
王子夜 | 登比氏 | 宵明 | 烛光 | ||
海内东经 | 雷神 | 舜 | 颛顼 | ||
大荒东经 | 梨<雷鬼>尸 | 晏龙 | 司幽 | 思士 | |
思女 | 帝鸿 | 黑齿 | 天吴 | ||
折丹 | 禺䝞 | 禺京 | 王亥 | ||
河伯 | 戏 | 奢比尸 | 女丑 | ||
帝俊 | 鹓 | 蚩尤 | 夸父 | ||
应龙 | 黄帝 | / | |||
大荒南经 | 帝俊 | 娥皇 | 舜 | 不廷胡余 | |
因因乎 | 季厘 | 少昊 | 倍伐 | ||
无淫 | 蚩尤 | 祖状尸 | 大禹 | ||
颛顼 | 伯服 | 张弘 | 驩头 | ||
鲧 | 士敬 | 炎融 | 尧 | ||
喾 | 羲和 | 帝俊 | / | ||
大荒西经 | 大禹 | 共工 | 淑士 | 神十人·女娲之肠 | |
女娲 | 石夷 | 叔均 | 帝俊 | ||
后稷 | 台玺 | 赤国妻氏 | 黄帝 | ||
始均 | 太子长琴 | 颛顼 | 老童(耆童) | ||
祝融 | 巫戚 | 巫即 | 巫肦 | ||
巫彭 | 巫姑 | 巫真 | 巫礼 | ||
巫抵 | 巫谢 | 巫罗 | 女丑尸 | ||
弇兹 | 嘘 | 重 | 黎 | ||
噎 | 常羲 | 孟翼 | 黄炬尸 | ||
白斑白尾人面虎身神 | 西王母 | 女祭 | 女薎 | ||
南岳 | 女虔 | 季格 | 寿麻 | ||
夏耕之尸 | 吴回 | 启 | 炎帝 | ||
灵恝 | / | ||||
大荒北经 | 颛顼 | 帝俊 | 禹 | 均国 | |
役采 | 修鞈 | 禺强 | 九凤 | ||
强良 | 夸父 | 后土 | 信 | ||
应龙 | 蚩尤 | 共工 | 相繇 | ||
禹 | 风伯 | 雨师 | 魃 | ||
叔均 | 赤水女子献 | 犬戎 | 苗龙 | ||
融吾 | 弄明 | 白犬 | 驩头 | ||
烛九阴 | / | ||||
海内经 | 黄帝 | 雷祖 | 昌意 | 韩流 | |
阿女 | 颛顼 | 柏高 | 后稷 | ||
大暤 | 咸鸟 | 乘厘 | 后照 | ||
延维 | 相顾尸 | 伯夷父 | 西岳 | ||
先龙 | 炎帝 | 孙伯陵 | 吴权 | ||
缘妇 | 鼓 | 延 | 殳 | ||
骆明 | 帝俊 | 禺号 | 淫梁 | ||
番禺 | 奚仲 | 吉光 | 少暤 | ||
般 | 后羿 | 晏龙 | 三身 | ||
义均 | 叔均 | 禹 | 鲧 | ||
赤水 | 听<讠夭> | 炎居 | 节并 | ||
戏器 | 祝融 | 共工 | 术器 |
植物
所属 | 记载的植物、果 | ||||
---|---|---|---|---|---|
山经 | 南山经 | 桂树 | 祝余 | 迷榖 | 棪木 |
西山经 | 松树 | 枸杞 | 萆荔 | 乌韭 | |
文茎 | 条 | 棕树 | 楠木 | ||
条草 | 杻树 | 橿树 | 箭竹 | ||
䉋竹 | 黄雚 | 臭椿树 | 麻 | ||
盼木 | 薰草 | 棫树 | 丹栗 | ||
榖(构)树 | 柞树 | 桃枝竹 | 钩瑞竹 | ||
蕙兰 | 桔梗 | 蓇容 | 菅矛 | ||
杜衡 | 藁茇 | 无条 | 女床 | ||
丹木 | 粟米 | 榣木 | 若木 | ||
棠梨 | 沙棠 | 薲草 | 茆草 | ||
青蕃(薠) | 茈草 | 药、蕭(白芷) | 芎䓖 | ||
櫰木(槐) | / | ||||
北山经 | 机(桤)木 | 华草 | 棕树 | 橿树 | |
樗(椿)树 | 韭薤 | 葱 | 葵 | ||
桃树 | 李树 | 柘树 | 榛 | ||
楛 | 茈草 | 枳木 | 棘木 | ||
薯藇 | 泰椒 | 漆树 | 竹 | ||
竹箭 | 栒子木 | 芎䓖 | 茝 | ||
稌 | / | ||||
东山经 | 桑树 | 柘树 | 樗(椿)树 | 梓树 | |
楠木 | 荆 | 芑(枸杞) | 棘(酸枣树) | ||
桃树 | 李树 | 榑木(扶桑) | 芑 | ||
中山经 | 杻(檍)树 | 葵 | 杏叶 | 籜 | |
橿树 | 栃木 | 拣(楝树) | 棕树 | ||
植楮 | 天婴 | 葌草 | 鬼草 | ||
禾 | 榖(构树) | 薝卜 | 棘(酸枣树) | ||
雕棠 | 荣草 | 棠树 | 芒草 | ||
茜草 | 举(榉)树 | 荀草 | 枣 | ||
樗(椿)树 | 茇木 | 漆树 | 苏 | ||
葶<艹甯> | 竹箭 | 竹䉋 | 柞树 | ||
𦬸 | 芫 | 芍药 | 虋冬 | ||
櫄树 | 芃(秦艽) | 薯藇(山药) | 蕙兰 | ||
寇脱(通草) | 楮(构)树 | 柳树 | 構木 | ||
萧(艾蒿) | 苦辛 | 橚(楸)树 | 蓍草 | ||
凤条 | 簳(箭竹) | 焉酸 | 䔄草 | ||
菟丘 | 黄棘 | 天楄 | 蒙木 | ||
牛伤 | 嘉荣 | 帝休 | 栯木 | ||
帝屋 | 亢木 | 细辛 | <艹冈>草 | ||
蘡薁(葡萄) | 梨 | 葪柏 | <艹狼> | ||
杼(栎)木 | 钩端(刺竹) | 桃枝(矮竹) | 柤(山楂) | ||
櫾(柚)树 | 橘树 | 梅树 | 杏树 | ||
椒树 | 菊 | 栒 | 楢 | ||
豫章(樟树) | 椐树 | 鸡榖 | 苴(山楂)树 | ||
桑树 | 椆树 | 帝女桑 | 羊桃 | ||
鸡谷 | 嘉荣草 | 香草 | 茥(桂)竹 | ||
扶竹 | 蘪芜 | 芎䓖 | 箘竹 | ||
海经 | 海外南经 | 三株树 | / | ||
海外西经 | 雄常 | ||||
海外北经 | 寻木 | 桑树 | 杨柳 | ||
甘柤 | 甘华 | / | |||
海外东经 | 甘华 | 甘柤 | 杨柳 | 薰华草 | |
海内南经 | 八树 | 建木 | / | ||
海内西经 | 珠树 | 文玉树 | 玗琪树 | 不死树 | |
木禾 | 柏树 | 圣木曼兑 | 服常树 | ||
鸟秩树 | / | ||||
大荒东经 | 扶木 | 芥 | 甘华 | / | |
大荒南经 | 帝药 | 枫木 | 栾木 | 芑(白梁栗) | |
苣 | 稑 | 甘华 | 甘柤 | ||
大荒西经 | 谷 | 柜格之松 | 甘华 | 白柳 | |
白木 | 朱木 | / | |||
大荒北经 | 若木 | / | |||
海内经 | 菽 | 黍 | 稻 | 若木 | |
建木 | / |